中国上海法院通过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处置涉案9万余枚FIL代币
- 资讯
- 2025-09-18
中国司法系统在虚拟资产处理上的创新实践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数字货币市场的兴起,虚拟货币已经从概念走向了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然而,随之而来的法律问题和监管挑战也日益凸显,尤其在刑事案件中涉案虚拟货币的处理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难度。中国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近期就这一前沿司法难题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中国司法实践的极大丰富,也为国际社会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经验。
9月16日,上海高院公众号发布消息称,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根据上级部门的指导意见和多单位的协同配合,成功处置了9万余枚涉案FIL代币。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在虚拟货币刑事案件中的变价处置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处理这批涉案FIL代币时,宝山区人民法院采用了“境内委托、境外处置、闭环回流”的方式,这一方式不仅确保了处置过程的合法合规,也保证了资金流转的安全和透明度。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此项工作的规范指引,为全市法院涉刑事案件中虚拟货币变价处置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
面对涉案虚拟货币处置的前沿司法难题,上海法院系统在政策法规和操作路径上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联合公安机关、第三方机构和境外代理商等多方力量,共同探索出一套“全链条合规、多主体协同”的变价处置机制。具体而言,这一机制包括:
1. 人民法院将涉案虚拟货币委托先行试点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处置;
2. 第三方机构在提供履约担保的前提下,将境外交易环节转委托给具有资质的境外代理商,并在香港证监会认证的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进行处置;
3. 在确保交易价格不低于交易日前20日均价的基础上,完成境外处置环节;
4. 履行国家外汇管理审批手续后,结汇转入人民法院案款专属账户;
5. 后续将依法没收上缴国库或者发还被害人。
这一闭环回流的处置方式不仅保障了涉案虚拟货币的及时变现和资金的安全流转,而且有效维护了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和透明性。此外,这种多主体协同的合作模式,既保证了法院、第三方机构、境外代理商等各方权益得到充分保护,又能够高效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各种风险。
上海法院系统在处理涉案虚拟货币上的创新实践,不仅展示了中国司法机关对于新技术和新经济形态的积极适应和有效应对能力,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刑事案件中虚拟货币处置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未来,随着数字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监管体系的完善,预计中国的司法实践还将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中国乃至全球的法治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bqcjw.com/read/52752.html